“为爱撑腰·帮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” 系列公益活动,中西医结合骨科发展与创新研讨会,于9月5日,在人民日报社举办。
腰部疾病已经日渐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困扰,加之人们对腰部疾病认识的缺乏,长期的无视引发腰肌劳损、甚至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后果。为进一步加强公众对于腰部疾病的认知和重视,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作为媒体支持单位,与广药白云山陈李济共同举办“为爱撑腰·帮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”系列公益活动。旨在通过权威专家、权威媒体和企业共同唤醒社会大众对腰部疾病的认知和重视。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大众的腰部健康保驾护航,助力健康中国。
受邀演讲嘉宾:
姚新生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
秦岭,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、香港中文大学骨科创新生物材料和药物转化医学中心主任
陈卫衡,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、中医骨伤与康复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
丁宇,解放军总医院中医医学部骨伤科主任、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伤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
唐海,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、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分会常委
穆晓红,北京中医药大学骨科临床学系常务副主任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徐林,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、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于鹏飞,青岛普生控股有限公司医学总监
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,2015年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人,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占全国总人数的15.2%,发病率仅次于感冒。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,25-39岁之间的年轻人中,“腰突”检出率高达13.93%,相当于每7人中就有1人患上腰椎间盘突出,居各年龄段首位。
近年来,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,同时中西医并重是我国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,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“十四五”中医药发展规划》中突出强调“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”。同时,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、中西药并用,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在骨科领域,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可以说越来越广泛,成为了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手段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骨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、临床实践、产业创新不断为推进全民健康服务体系,以及积极老龄化、健康老龄化做出了显著成绩。
姚新生院士在《骨科疾病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种主要疾病,发展趋势及对策》主题演讲中提到,患有骨骼疾病的患者日益增多,骨科疾病的发展趋向于年轻化。在骨科疾病治疗方面,姚新生院士强调:“中西医结合近年来应用广泛,具有疗效明显、缩短疗程、减少不良反应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。”
秦岭院士在《中西医结合和创新药物疗法在骨疾病防治中策略--共性和特性》主题演讲中提到,中医西医优势互补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对接,按照国家指南和临床医生的指导使用中西药,助力国民健康。西医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比较各有特色,西药药物研究模式,以机制作为出发点;而中药则是以效果为出发点。
陈卫衡院长在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路径》报告中指出,腰椎间盘突出症,绝大多数病人可采用非手术治疗,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。采用手术治疗,已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重度患者了。
于鹏飞博士在《探索打造全生命周期腰椎健康服务新生态》报告中表示,对于腰突患者可以通过病程早期认识、中期治疗、后期康复来帮助患者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;对于医疗服务可有效沉淀用户资源,提高服务竞争力。他以中成药舒筋健腰丸为例说道:“服务基石需要依靠可靠的药物和专业的医学支持,为推动有效性证据以及安全性证据的研究和完善,积极开展药理学和毒理学、有效性rct、安全性监测真实世界研究。”
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在2020年发表的《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》显示,除了腰骶先天异常、遗传等特殊情况,体力劳动、久坐久蹲、驾驶、体育运动等造成的积累性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重要因素。
“为爱撑腰·帮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”公益活动,历时5年,免费送出护腰大礼包10万余份,帮助4万多名患者摆脱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。通过该项公益活动,让更多的人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的患病原理,通过传统中医可治疗腰突,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根本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责任编辑:kj005